第92章 (1)
關燈
小
中
大
晉王狀似一臉落寞地出了宮,可等踏進晉王府,笑意就再也控制不住湧上了臉。
傅康年也很高興,搖頭樂道:“救災這種事,歷來不好幹,太子還以為是什麽好事,非要攬了這塊燙手山芋。”
晉王譏誚一笑:“他還真以為我想跟他搶。”
晉王之所以站出來主動請纓,一則是為了逼太子,太子怕他立功,威脅到太子的地位,必然是會阻止他,所以只能太子自己跳出來接過這個任務了。
二來是做給延平帝看的。延平帝忌憚他,他越是想去,延平帝越是不會讓他去。
他跳出來,表現得非常積極的樣子反而安全。若是站在一邊不想去,搞不好延平帝腦子一沖動,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他了。
傅康年這樣人老成精的家夥,自是明白這其中的彎彎道道。
他搓著下巴,湊到晉王跟前,壓低聲音說:“殿下,這可是個好機會,這次咱們要不要出手?災區本就危險,太子若是一不小心遇到流寇盜賊之類的,也是極有可能的事!”
晉王看了他一眼:“不用。”
“可是,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。”傅康年小聲提醒。太子不死就會始終霸占著那個位置,晉王想上去總是名不正言不順。只有將太子這塊攔路石給踢開了,晉王才有機會,不然依陛下對晉王的打壓,只怕晉王很難登上那個位置。
晉王眉眼間的笑意散去,堅決地否定了他這提議:“不行,凡事只要做過就會留下痕跡。父皇本就對我防備得緊,若是太子又突然在災區出了事,他恐怕會第一個懷疑到我頭上。到時候為了太子,他只怕會恨上我,更不可能屬意我了。”
延平帝自己兄弟和睦,對兒子們的要求也如此。兄弟相殘在他眼中是大忌諱。
傅康年慚愧地點了點頭:“殿下說得是,是臣太急切了。”
晉王安撫他:“舅舅也是為我著想。只是這事急不得,咱們不能動手,有個比咱們更合適的人選呢!”
傅康年眼睛一亮,笑道:“殿下說得莫非是楚王?”
現在庸郡王已經不成氣候,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非太子和晉王莫屬,其次便是楚王。
晉王輕笑:“不用五弟,這事最合適的非父皇莫屬啊!”
傅康年一楞,皺眉道:“殿下是想對太子的差事動手?”太子辦事不利,陛下肯定是不滿意的,萬一極度不滿,也可能廢儲。
晉王一看就知道他誤會了:“是要動手,但不是舅舅以為的這種動手。太子不是想去利州立功,聲名遠揚,壓過我嗎?咱們就成全他,幫他一把。”
“殿下的意思莫非是……捧殺?”傅康年當即明白了他的用意。
晉王笑得頗有深意:“不止。”
他附在傅康年耳邊低語了一通。
傅康年聽得眼睛發亮,拍手讚道:“殿下這法子真是絕了,到時候陛下親自動手,誰也不會懷疑到咱們頭上。這事臣親自去辦,絕不會走漏風聲,殿下盡管放心。”
晉王笑了笑:“此事就有勞舅舅了,一定要讓太子高興點,畢竟這高興的日子沒有多久了。”
傅康年大笑著點頭。
同一時間,從晉王手中搶到了差事的太子也很高興,回府就召集了幕僚和忠誠於他的官員商議救災的事,誓要做出點成績給皇帝看,也好壓過晉王的風頭。
袁詹事知道這事後,第一個擔心的是太子的安全。
“殿下乃千金之軀,切不可冒險。地震後多餘震,不要進城,也不要去地勢高的地方,晚上睡帳篷,若遇動物反常,一定要小心。”袁詹事連忙叮囑道。
其實私心底他是不願太子去冒這個險的,因為太子若是有個萬一,他們這些追隨太子的人別說前途了,他日新君登位,不清算他們就是好的。立功固然重要,但留得青山在更重要。
只是太子現在的處境很是尷尬,雖有儲君之位,但論人脈論威望都不及晉王。太子不能不爭,尤其是這件差事,若交給了晉王,晉王又立下大功,太子的處境將會更艱難。
太子活了差不多三十年,只在書上看到過寥寥幾筆關於地震的記載,對地震壓根兒沒多少概念,不了解,自然不會有什麽敬畏之心。
他不以為意地說:“袁詹事不必擔心,地震已經過去,況且父皇還派了一萬禁軍隨我去救災,這等小事,我們會註意的。現在還是來說說救災的事吧,諸位大人可有什麽建議?”
臣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。
“這事的當務之急是支援足夠的物資,尤其是糧食。”
“沒錯,此外受傷的人也不少,需得采集一批藥材,尤其是治療外傷的藥。”
……
這些都沒錯,但也沒說到重點。
袁詹事見多識廣,博聞強識,看過的書不知凡幾,包括各種雜書。他對地震更了解,遂開口道:“救災重要,安撫民心更要緊。如今距地震發生已過了好幾日,等朝堂的支援過去,怕是得十餘日以上了。因地震埋在地下的人,能挖出來的差不多都挖出來了,還沒挖出來的,恐怕早已葬身地下,也不用再特意挖了。因此殿下這次前去救災,最要緊的是安置災民,幫助災民重新安定下來,恢覆生活,保證災區不要亂起來。”
這種巨大的天災過後總是容易引起□□。
因為一些災民在天災中失去了親人、房子、財產,流離失所,生活無以為繼,悲傷、憤怒加上沒有了念想,很容易鋌而走險。
而這時候官府人手不足,很多地方無法顧及,導致一些地痞流氓趁機生事。
若是不加以控制,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,最終一些本來老實的人為了生存也只能卷入其中。
這也是延平帝為何會派一萬禁軍給太子的緣故。
太子聽完後,讚許地說:“還是詹事最有經驗。那依詹事看,救災這事,還需要註意什麽?”
袁詹事看了一眼崔元慶道:“銀錢的事咱們不用擔心,但地震救災需要疏通堵塞的道路,修覆橋梁,房屋等,此事少不了工部。臣建議殿下向工部借幾個精通這方面的官員。”
“有道理,此事便交由袁詹事了,你拿我的令牌,去工部借幾個人。”接著,太子又看向崔元慶,“銀錢,糧食和藥草的事便交給你了。這次晉王沒爭過我,小心他在背後使陰狠手段,阻撓我們這趟差事,大家都仔細點,謹防被人使了絆子。”
“是,殿下。”臣子和幕僚們點頭。
離開東宮,回到衙門後,崔元慶便叫來戶部的兩個侍郎,安排銀子的事:“利州發生地震,陛下讓戶部拿一百萬兩銀子給太子殿下去救災。你們將銀子準備一下,再尋一下購買糧食的大戶,購買一批糧食和藥物送過去,采購的價格到時候給我過目。”
本以為會遇到推三阻四,但兩個侍郎都一口答應了下來,但跟崔元慶說了一個情況:“崔尚書,今年各地的賦稅還沒完全收上來,戶部盈餘不多,撥了一百萬兩,就只剩二十來萬兩的結餘了。您看,這一百萬兩要不要分批次撥下去?這樣可緩解戶部銀錢緊張的困局。”
畢竟這麽大個朝廷,哪哪都是花錢的地方,保不齊什麽時候又要花銀子,戶部賬上銀錢太少,萬一陛下哪天下旨要花錢,拿不出來就要頭痛了。
所以郭富就弄出了這種分批撥款的方式,以緩解戶部的資金太緊張的問題。現在臨近秋季,秋收後,各地的田賦會相繼收上來,再過個一兩個月,國庫會寬裕很多。
而救災,這麽多銀子拿過去,也不可能一口氣就發放了。買糧,補貼災民,都得一步一步來,他們打的就是這個時間差。
但崔元慶擔心耽誤了太子的事,再加上剛上任,經驗不夠豐富,開口便拒絕了二人:“不用,先將這一百萬兩銀子準備好,回頭太子殿下出發,由禁軍一道押送過去,安全又省事,省得還要跑第二趟第三趟。”
這是個很好的借口。
兩個侍郎對視一眼,知道崔元慶是太子的人,便沒再多勸:“是,大人。”
物資籌集的事異常順利。
太子一系,千防萬防,就防著晉王那邊的人從中作梗,延誤太子救災的時間,可想象中的各種阻攔並沒有出現。糧食、藥材都是按照正常的市場價采購的,兩天就采購完成了。
三天後,太子帶著袁詹事和一萬禁軍以及數百車糧食、藥材,還有工部的幾名官員,從京城征集的幾十名大夫,浩浩湯湯地奔赴利州救災。
為辦好這趟差事,太子讓隊伍日夜兼程,只入夜後稍微休息幾個時辰,天蒙蒙亮,勉強能看到路了就繼續出發,一路上隊伍都是歇在野外。
五天後,隊伍總算到達了利州。
站在利州城下,看著利州高達七八丈高的城墻竟坍塌了一角,城門上方“利州”二字像是被一只強硬的大手撕裂成了兩半,“州”字中間的三個點都一分為二,露出一道尺餘長黑洞洞的縫隙時,太子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。
“這就是地震嗎?”太子驚嘆地問道,真是宛如有神力。
袁詹事看著破敗的城墻,憂心忡忡地說:“殿下,只怕城內的情況更糟糕。您先在城外紮營等著,由臣帶人進去看看情況再說吧。”
太子心裏有些打鼓,因為城門上方的石墻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,看著就像是隨時都會坍塌一樣,出入城門下方都要揪著心。但他出發時就下了決心,這次一定要好好表現,認真救災,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績給父皇,給全天下人看,他身為太子,做得並不比晉王差。
這才一到災區,連城都不敢進,傳回朝中,父皇怎麽看他,大臣們怎麽看他,晉王會怎麽看他?
他丟不起這個人。
太子深吸一口氣說:“不用,我與你一道進去。這都是大景的子民,他們在受苦受難,我身為儲君,深得父皇信賴,特遣我來救災,我豈可躲在城外獨自享福?我要與利州百姓在一起。”
這話說得端是慷慨激昂。
袁詹事雖有些擔心,但想著他們這麽多人保護太子,只要小心些,別去太危險的地方,應也無恙,便連忙高呼道:“殿下愛民如子,實乃利州之福,大景百姓之福!”
下面的人跟著高呼,聲音一道高過一道,非常有氣勢。
聽著這激昂的聲音,太子臉漲得通紅,感覺自己走對了這步棋。
為表示與民親近,他下了馬車,徒步走進了利州城。
但一刻鐘後,太子心底就隱隱生出了後悔之意。
城內的情況比在城外看到的還要糟糕數倍。
利州是地震的中心,城中房屋倒塌過半,道路被阻塞,無數的百姓被壓在了殘垣斷壁下方,還有些百姓被救出來,安置在城中的空地上搭建的帳篷中。
但因為缺醫少藥,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,不少人的傷處化了膿,甚至是腐爛了,帳篷裏發出一陣陣的惡臭,混合著血腥味,汗味,差點將人熏暈。
太子不好掩鼻,咳了兩聲,面色難看地說:“就讓他們都躺在這裏嗎?”
“臣利州知府任安見過太子殿下,朝廷的救援總算到了。”一個臉灰撲撲的,身上的袍子已經裹成了泥色,還瘸了一條腿的黑瘦男子被人攙扶過來,跪下激動地說。
太子皺眉看著他:“你就是利州知府?你的腿怎麽了?”
任安苦笑:“臣的腿是在地震中被掉下來的橫梁給砸斷的。殿下,目前臣已經統計出了利州城內大致的傷亡數目,請您過目。”
任安將一本沾滿了灰塵,還有幾滴幹涸血跡的冊子遞給太子。
袁詹事到底是跟了太子多年,一眼便瞧出了太子很不適應這個環境,忙道:“外面開闊光線好,任大人,咱們出去說話吧。”
這才將太子解放了出去。
出了帳篷,袁詹事很會做事,讓人找來兩張椅子,請太子和任安坐下,然後才討論起了災情。
利州是中等規模的州府,城內百姓有十餘萬人。這次地震因為發生在半夜,太過突然,城中房屋又比較密集,因此損傷特別嚴重。目前幸存者只有七萬餘人,其中還有重傷員近一萬名,輕傷員近兩萬。
找到死者屍體五萬多具,大概還有一萬多人不知所蹤。
就連利州府衙也在這次地震中坍塌,府衙的衙役也死傷了三分之一左右,人手嚴重不足。
這陣子任安都是拖著病體,親自組織安排衙役和幸存者挖掘房屋、救人。
現在城中之所以還沒亂起來,是因為任安帶人挖出了一個糧鋪的倉庫,找到了一批糧食,這才不至於讓百姓們挨餓。但每人一天粥,也快用完了。
幸虧太子帶著糧食過來了,不然他真不知道該怎麽辦。
太子聽完後,讚許地點頭:“任大人,你做得很好。如今我們來了,你好好養傷,利州城的事就交給我們。”
說完,看向袁詹事。
袁詹事立即道:“殿下,我這就安排人員給幸存的百姓施粥,並安排大夫去救治傷員。禁軍這邊,派出一半的人手去清理城中的殘垣斷壁,盡快將城中的道路疏通,餘下的,再安排兩千人跟工部的官員一道商量修覆城墻的事。您看如何?”
太子含笑點頭:“就這麽安排吧。”
太子帶來的人很快就在利州城行動了起來,安撫災民,救治傷員,修覆疏通道路等等。
見一切都走上了正規,袁詹事也松了口氣。
太子雖心底有些嫌棄利州城的環境太糟糕,哪兒都是殘破坍塌的房屋,時不時地都能在墻壁木頭上看到斑斑血跡,但他也清楚這樁差事對他的重要性,哪怕裝裝樣子,也要好好做。
因此,他一直壓下了心裏的嫌棄,坐鎮城中,親自主持救災儀式。還與災民同吃同住了兩天,當然,他晚上還有燕窩粥的宵夜,住的也是單獨的帳篷,鋪上從京城帶來的波斯毛毯,蓋上蠶絲錦被。
只是太子這好表現沒能堅持幾天。
因為三日後的一天,利州忽然發生了餘震。
當時正值傍晚,霞光滿天,城中百姓和救災的禁軍、附近幾個州縣來的救援人員勞累了一天,都坐在空地上用晚飯。享受一天中難得的安寧時光。晚飯是一碗雜糧飯,做事的人吃的是幹飯,沒做事的吃的是摻了雜糧的粥。
忽的地動山搖,打飯人手裏的顛勺一抖,都來不及反應,面前裝粥的大缸劇烈震動起來,晃得倒了下去,一缸子熱粥潑了一地。
利州百姓已有了經驗,不知誰喊了一聲“地震來了”,無數的人跟著大呼,地震來了,然後抱著頭,就地躲在空曠的地方,以免被震倒的房子、木頭等砸中。
太子白天的時候一直在城中視察,剛回來,坐在帳篷中小憩,忽地感覺身下在劇烈地晃動,然後外面就傳來了驚呼,他睜開眼,便看到帳篷一角那個裝有他衣物的木櫃子往他這邊傾斜下來,跟他的衣服擦過,差點砸到他的腦門。
太子大驚失色,倉皇地跌下椅子,連滾帶爬地狼狽地往外撲,正巧跟外面聽到動靜跑進來救他的侍衛碰了個正著。
這場餘震持續的時間並不長,連半炷香的功夫都沒有就停了下來。
但太子已經嚇得臉色煞白,渾身發抖了。
袁詹事將其扶了起來:“殿下,殿下,您沒事吧?”
太子望著面前東倒西歪的帳篷,心有餘悸地問:“這……這就是餘震嗎?”
袁詹事知道太子嚇到了,安撫他:“殿下,據書上記載,餘震通常都不會比地震更嚴重的,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較短,不會有大礙的。”
這還叫不嚴重?那什麽樣才叫嚴重?
太子感覺自己的心臟都要跳出來了,手死死抓住袁詹事的手,結結巴巴地問:“這……餘震還會來嗎?”
這種事袁詹事哪說得好。
他苦笑道:“這不好說,書上記載,最多的是兩百年前的真州地震,餘震斷斷續續一年多才漸漸消停。但大部分地方不會持續這麽久,可能數月,餘震就減緩,乃至消失。”
數月?一想到這種事很可能還要三天兩頭的發生,太子就覺得有些窒息,恨不得馬上回京城。
見他雙手抖個不停,臉色青白,袁詹事舊事重提:“殿下,如今利州城內的局勢已定,不若您到城外三十餘裏的依山鎮坐鎮,依山鎮不知什麽原因,災情相對較輕,餘震的影響也小一些,而且距利州不遠。每日臣將城中的一應事務整理成冊,向您匯報,有大事拿不定主意的,也請殿下定奪。”
說白了,就是讓太子出去躲一躲,遠離震中這最危險的地區。反正具體辦事的都是他們這些下面的人,也無需太子出面。
這次太子一口就同意了:“好,城中之事就有勞詹事了。”
太子一晚上沒怎麽睡,次日趕緊出城去了依山鎮。
救災的事幾乎由袁詹事統領,在利州的情況稍微好轉後,他又去了一趟臨近受災比較嚴重的兩個州府。
半個月後,各地都逐漸穩定了下來,餘震的頻率和震動的強度都慢慢減弱,太子終於從依山鎮走了出來,挨個走訪受災的府縣。
漸漸的,三州陸續傳出了許多太子深入災區,與災民同吃同住的事跡,還有許多百姓感恩太子的橋段。
這些傳言真假參半,不少誇大其詞。
普通百姓聽了肯定是深信不疑,因此在太子出行時,遠遠的,一個個都心悅誠服地跪下感恩戴德。
太子第一次受到百姓如此的熱情相待,心裏也很高興,便聽之任之,甚至還有意無意地讓身邊的人散播他愛民如子的事跡。
本來他這次出來辦事就有立功造勢的意思,若立了功,吃了苦還藏著掖著又有什麽意思?袁詹事也對此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甚至暗中派人推波助瀾。
一時之間,太子的事跡傳唱三州,甚至往外傳播,不少州府都聽到了這個消息。
等到十月中下旬的時候,劉子岳都聽說了這個事。
他第一反應就是覺得這事不大對:“黎大人,你從哪裏聽說的?”
利州距南越雖沒有京城那麽遠,但也不近,消息都能傳到他們耳朵裏,可見這事只怕是全天下都知道了。
黎丞道:“好像是來廣州的商旅說的,現在還有茶樓的說書先生將這編為段子,吸引客人呢。殿下好長一段時間沒去茶樓,才不知道這事。”
見劉子岳還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。
黎丞正色問道:“殿下可是覺得這事哪裏不對嗎?”
劉子岳嘆了口氣:“你讓人去找最初傳出這些流言的商旅打聽打聽。”
他倒不是懷疑太子,只是救災這種事,真的不好做,尤其是在這交通、通訊極不發達,又缺乏各種器械的古代,救災的進程勢必是緩慢的。
災區百姓現在哀悼親人,挖掘財物,為未來的生計發愁都來不及,哪有那麽多功夫給太子歌功頌德。
即便是太子在這次救災中表現得極為亮眼,依照古代的這種傳播速度,他的好名聲也不至於這麽快就傳到南越這麽偏遠的地方。
黎丞當即派了人去打探幾個商旅的口風。
結果得到的消息卻是,那幾個商旅已經離開了廣州。
“這麽快?”劉子岳問,“他們來廣州幾天,做什麽買賣的,都賣了些什麽,買了些什麽?這事你若是不好查,交給池正業。”
廣州商會幾乎掌握了廣州大半的商品交易。只要對方交易,那幾乎逃不開廣州商會的眼睛。
黎丞應了下來:“臣已經派人去查他們到達的時間和離開的時間,現在便讓池正業查他們都做了哪些買賣。”
兩天後,事情查清楚了,說意外也意外,說不意外也不意外。
這三名商賈在廣州並沒有進行任何的交易,來的時候說是要采購一批白糖,但走的時候,三人只帶了兩只裝行禮的箱子,並未采購任何物品。
而且他們是十月七號抵達廣州的,只呆了四天,十月十一就離開了。
這下黎丞都懷疑對方的來歷和目的了。千裏迢迢過來,說是做買賣,卻什麽都沒交易,只呆了三四天就離開了,做生意更像是個幌子。
“他們故意跑到咱們南越來宣傳太子的事跡,這是想幹什麽?這麽做對他們有什麽好處?”黎丞萬分不解地說。
劉子岳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:“莫非太子想利用這種方式,宣傳他的好名聲?借此在聲勢和民心上壓過晉王?”
黎丞一想還真有可能:“也許吧,太子不一直挺忌憚晉王的嗎?只是他就不怕被戳穿嗎?”
畢竟真的假不了,假的也真不了。真是造假,肯定會有人知道,若是被晉王找到了證據,捅到皇帝面前,對太子可不是什麽好事。
太子心眼雖小了點,為人高傲了些,但還不至於如此糊塗。
劉子岳輕輕搖頭說:“只怕不是,搞不好是晉王弄的。”
晉王前面急流勇退,劉子岳是不信的。男主怎麽可能如此輕易就放棄。
“可惜咱們離京城太遠了,不然可以派人打聽打聽。”黎丞說道。
這話點醒了劉子岳,他說:“我這就寫封信快速送到京城,交給陳大人。他現在肯定發現了異常,若真是晉王做的,他必然有所察覺。另外,寫封信去問問封州、並州等地有沒有聽到風聲便知道了。”
封州、並州那邊十天後傳回來了消息,果然,這些州府也有了關於太子救災、愛民如子的傳言,這分明是有人刻意宣揚此事。
劉子岳這下肯定了自己的猜測:“這肯定是人為的,大概率是晉王,小概率是太子,當然也不排除另外有人從中渾水摸魚的可能。”
黎丞聽了這話有些急:“殿下,那咱們該怎麽辦?”
劉子岳輕扯嘴角笑了笑:“我們能怎麽辦?只能等消息了,只怕這次太子的處境不大好。”
嘴裏說著什麽都不做,但劉子岳還是讓人將這個消息悄悄送給了李安和。
現在庸郡王被關在府中,李安和的消息不一定有那麽靈通。這事若真是晉王搞的鬼,也可通過李安和,讓庸郡王攪和進去,不讓晉王如意。
想必現在滿心憤怒,對誰都仇視的庸郡王很樂意破壞兄弟們的好事。
南越這邊的情況還算一般,到底是天高皇帝遠,太子這事傳了幾天便逐漸沒了熱度,說書先生又提起了其他的新鮮事。
但利州、康州和貢州,以及相鄰的數州,關於太子的事跡那可是越傳越離譜,到後面已經將太子誇成了從古至今最為優秀和愛民的儲君。
更甚者,三州百姓還自發地給太子立了生祠,塑了雕像,焚香祭祀,為他祈禱。
太子的威望一時間達到了頂峰。
對於這種情況,袁詹事察覺到了反常,派出人去暗查,但卻沒發現什麽端倪,這些事好像都是百姓自發組織的,他們是發自內心地感激太子。
“袁詹事,你未免太小心了。當初晉王平息了江南之亂,當地百姓不也十裏相送,還送了他牌匾等物。”太子覺得袁詹事有些大題小作。
這次救災,他可比上回在江南時認真賣命多了。就是遇到餘震,也只在依山鎮歇了十來天,便又重新投入救災這事中,從頭到尾兢兢業業,甚是辛苦,他都感覺自己瘦了一圈。
因此,這些讚譽與感激都是他應得的。
晉王做事有功,都能得到百姓的感激,他為何不能?
袁詹事想想也覺得有道理,殿下這次的辛苦和努力,他們都是看在眼裏的,得此殊榮也是應當。
還是好好做好救災的工作,回京交出一份漂漂亮亮的業績吧。
京城,關於太子的事跡傳唱反而不如其他地方,只民間有些許的傳言流出,因此還沒引起太多人的警覺。
陳懷義接到劉子岳的信後大為詫異。
這事他是真不知情。而且據他所知,晉王一系親近的官員,應該也不知道。
若真是晉王所為,那晉王一定圖謀甚大,以至於連投效了自己的官員都要瞞著。
他將信又看了一遍,記住內容後燒了,然後叫來心腹,悄聲吩咐道:“你去打聽打聽,最近晉王府和傅康年那邊都有些什麽動靜,事無巨細,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,只要與眾不同,都要來報。”
心腹兩日後交了一份卷宗到陳懷義桌子上。
陳懷義打開一看,果然,傅康年最近頻繁到晉王府中議事,有時候一天去兩趟,但最近朝堂上並沒有什麽要緊事。回到府中,他總會召集手底下的管事過來議事,頻率非常高。
這明顯是在搞事啊,但卻瞞著他們。
只怕平王殿下的猜測成了真,晉王是準備對太子動手了,而且還是以一種完全出乎人預料的方式。
陳懷義燒了卷宗,讓人悄悄盯著晉王府和傅康年的一舉一動,暗暗搜集證據,靜觀其變。
果然,十天後,京城的風向也漸漸變了,街上、茶坊、酒肆到處都有人在議論太子去利州救災一事,多是誇讚居多,言語之間,還無比慶幸大景有這等能幹賢明、愛民如子的儲君。
很快,各地百姓為太子建生祠立像祈福的消息也傳了出來。
等到臘月初,太子返回京城時更誇張,從利州開始,每都一州都有無數的百姓夾道歡迎,跪地迎送,為表心意,這些百姓還拿出家中舍不得吃的好東西,想進獻給太子。
而且從利州開始,還有不少地方官員相繼上書誇讚太子,甚至是為太子請功。
這種事剛開始發生時,延平帝喜聞樂見。
太子辦事得力,深得百姓喜愛,他臉上也有光,而且能快速解決了利州這場天災,讓三州平靜下來。
但隨著這種聲勢愈演愈烈,以至於仿佛全天下的人都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時,延平帝不爽了。
他希望兒子們優秀,都是人中龍鳳,但他又不希望兒子們太過優秀,因為這樣會威脅到他的權力。
尤其是太子,這是一國儲君,他名正言順的繼承人,遲早會取代他的繼承人。
於是漸漸的,再有誇獎太子,為太子請封的奏折,延平帝臉上的笑容就勉強了許多,以至於後來聽到太子的名字他都會下意識地皺一下眉頭。
陳懷義在朝堂上親眼見證了延平帝心情的微妙變化,這下總算確定了晉王打的如意算盤。
恐怕從晉王開始放棄兵權,不再上朝開始,就在謀劃這事了。
真是好深的心機,好絕妙的算盤!
他退出來,再不露痕跡地擡舉太子,太子越蹦得高,就越容易招來延平帝的忌憚,遲早成為延平帝的眼中釘肉中刺。
到時候不用晉王動手,延平帝自然會對太子下手。
不費一兵一卒就悄無聲息地除掉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,陳懷義不得不感嘆,論心計,晉王只怕是諸位皇子中最厲害的。
但他的想法還是沒改變,克制比放縱更難,平王殿下這個優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。
只是太子若現在就倒下了,對平王殿下未必是好事。
陛下身體雖還不錯,可也是五十來歲的人了。太子一旦倒下,朝中肯定會有大臣上奏立儲,屆時晉王的呼聲必然是最高的。
晉王是皇長子,有軍功在身,平日裏品行端正,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廷,名聲都不錯。
楚王雖也是嫡子,可其性情比較陰沈,又無大的建樹,即便有錢家鼎力支持,怕也很難上位。
不過最終決定這事的還是延平帝,立嫡還是立長,還是得看他的心意。
陳懷義琢磨了許久,都沒想到什麽特別好的辦法,能夠將楚王推上去與晉王打擂臺,再多給南越一些時間。
就在這時,他卻收到了劉子岳的來信,信裏向他推薦了一個人,李安和。
知道李安和的身份和事跡後,陳懷義拍案叫絕,心裏頓時有了主意,這次讓晉王嘗嘗什麽叫黃雀在後。
臘月中旬,臨近過年,街道上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賣年禮的,城中到處都洋溢著新春的氣息。
可對比平民百姓的期許和開心,朝中的局勢卻有些緊張。
隨著太子回京日程的逼近,延平帝的心情越發地不好了,連續斥責了好幾個官員,搞得大臣們沒有要事,都不敢上奏事情,就怕撞到槍口上。
臘月十八這天,天氣晴朗,太陽高掛,救災幾個月的太子總算帶著隊伍回來了。
京城的百姓不知從哪裏得了這個消息,也是夾道歡迎,持續數十裏,連通往皇城的要道都被堵住了。
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。
有大臣聽說了這個消息,上朝時特意將這事奏稟了皇帝:“恭喜陛下,京城百姓聽說太子殿下今日要回京,無不歡慶,都自發準備今日在正陽街上歡迎太子殿下。有如此儲君,真乃我大景之福啊!”
陳懷義看了一眼這個有些臉熟,但叫不出名字的官員,很快就想起在哪兒見過對方了。
上次傅康年在街上與這人說話。
從這人站的位置來看,連正殿都進不來的五六品中下級官員,今天特意跑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傅康年也很高興,搖頭樂道:“救災這種事,歷來不好幹,太子還以為是什麽好事,非要攬了這塊燙手山芋。”
晉王譏誚一笑:“他還真以為我想跟他搶。”
晉王之所以站出來主動請纓,一則是為了逼太子,太子怕他立功,威脅到太子的地位,必然是會阻止他,所以只能太子自己跳出來接過這個任務了。
二來是做給延平帝看的。延平帝忌憚他,他越是想去,延平帝越是不會讓他去。
他跳出來,表現得非常積極的樣子反而安全。若是站在一邊不想去,搞不好延平帝腦子一沖動,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他了。
傅康年這樣人老成精的家夥,自是明白這其中的彎彎道道。
他搓著下巴,湊到晉王跟前,壓低聲音說:“殿下,這可是個好機會,這次咱們要不要出手?災區本就危險,太子若是一不小心遇到流寇盜賊之類的,也是極有可能的事!”
晉王看了他一眼:“不用。”
“可是,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。”傅康年小聲提醒。太子不死就會始終霸占著那個位置,晉王想上去總是名不正言不順。只有將太子這塊攔路石給踢開了,晉王才有機會,不然依陛下對晉王的打壓,只怕晉王很難登上那個位置。
晉王眉眼間的笑意散去,堅決地否定了他這提議:“不行,凡事只要做過就會留下痕跡。父皇本就對我防備得緊,若是太子又突然在災區出了事,他恐怕會第一個懷疑到我頭上。到時候為了太子,他只怕會恨上我,更不可能屬意我了。”
延平帝自己兄弟和睦,對兒子們的要求也如此。兄弟相殘在他眼中是大忌諱。
傅康年慚愧地點了點頭:“殿下說得是,是臣太急切了。”
晉王安撫他:“舅舅也是為我著想。只是這事急不得,咱們不能動手,有個比咱們更合適的人選呢!”
傅康年眼睛一亮,笑道:“殿下說得莫非是楚王?”
現在庸郡王已經不成氣候,皇位的最有力競爭者非太子和晉王莫屬,其次便是楚王。
晉王輕笑:“不用五弟,這事最合適的非父皇莫屬啊!”
傅康年一楞,皺眉道:“殿下是想對太子的差事動手?”太子辦事不利,陛下肯定是不滿意的,萬一極度不滿,也可能廢儲。
晉王一看就知道他誤會了:“是要動手,但不是舅舅以為的這種動手。太子不是想去利州立功,聲名遠揚,壓過我嗎?咱們就成全他,幫他一把。”
“殿下的意思莫非是……捧殺?”傅康年當即明白了他的用意。
晉王笑得頗有深意:“不止。”
他附在傅康年耳邊低語了一通。
傅康年聽得眼睛發亮,拍手讚道:“殿下這法子真是絕了,到時候陛下親自動手,誰也不會懷疑到咱們頭上。這事臣親自去辦,絕不會走漏風聲,殿下盡管放心。”
晉王笑了笑:“此事就有勞舅舅了,一定要讓太子高興點,畢竟這高興的日子沒有多久了。”
傅康年大笑著點頭。
同一時間,從晉王手中搶到了差事的太子也很高興,回府就召集了幕僚和忠誠於他的官員商議救災的事,誓要做出點成績給皇帝看,也好壓過晉王的風頭。
袁詹事知道這事後,第一個擔心的是太子的安全。
“殿下乃千金之軀,切不可冒險。地震後多餘震,不要進城,也不要去地勢高的地方,晚上睡帳篷,若遇動物反常,一定要小心。”袁詹事連忙叮囑道。
其實私心底他是不願太子去冒這個險的,因為太子若是有個萬一,他們這些追隨太子的人別說前途了,他日新君登位,不清算他們就是好的。立功固然重要,但留得青山在更重要。
只是太子現在的處境很是尷尬,雖有儲君之位,但論人脈論威望都不及晉王。太子不能不爭,尤其是這件差事,若交給了晉王,晉王又立下大功,太子的處境將會更艱難。
太子活了差不多三十年,只在書上看到過寥寥幾筆關於地震的記載,對地震壓根兒沒多少概念,不了解,自然不會有什麽敬畏之心。
他不以為意地說:“袁詹事不必擔心,地震已經過去,況且父皇還派了一萬禁軍隨我去救災,這等小事,我們會註意的。現在還是來說說救災的事吧,諸位大人可有什麽建議?”
臣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。
“這事的當務之急是支援足夠的物資,尤其是糧食。”
“沒錯,此外受傷的人也不少,需得采集一批藥材,尤其是治療外傷的藥。”
……
這些都沒錯,但也沒說到重點。
袁詹事見多識廣,博聞強識,看過的書不知凡幾,包括各種雜書。他對地震更了解,遂開口道:“救災重要,安撫民心更要緊。如今距地震發生已過了好幾日,等朝堂的支援過去,怕是得十餘日以上了。因地震埋在地下的人,能挖出來的差不多都挖出來了,還沒挖出來的,恐怕早已葬身地下,也不用再特意挖了。因此殿下這次前去救災,最要緊的是安置災民,幫助災民重新安定下來,恢覆生活,保證災區不要亂起來。”
這種巨大的天災過後總是容易引起□□。
因為一些災民在天災中失去了親人、房子、財產,流離失所,生活無以為繼,悲傷、憤怒加上沒有了念想,很容易鋌而走險。
而這時候官府人手不足,很多地方無法顧及,導致一些地痞流氓趁機生事。
若是不加以控制,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,最終一些本來老實的人為了生存也只能卷入其中。
這也是延平帝為何會派一萬禁軍給太子的緣故。
太子聽完後,讚許地說:“還是詹事最有經驗。那依詹事看,救災這事,還需要註意什麽?”
袁詹事看了一眼崔元慶道:“銀錢的事咱們不用擔心,但地震救災需要疏通堵塞的道路,修覆橋梁,房屋等,此事少不了工部。臣建議殿下向工部借幾個精通這方面的官員。”
“有道理,此事便交由袁詹事了,你拿我的令牌,去工部借幾個人。”接著,太子又看向崔元慶,“銀錢,糧食和藥草的事便交給你了。這次晉王沒爭過我,小心他在背後使陰狠手段,阻撓我們這趟差事,大家都仔細點,謹防被人使了絆子。”
“是,殿下。”臣子和幕僚們點頭。
離開東宮,回到衙門後,崔元慶便叫來戶部的兩個侍郎,安排銀子的事:“利州發生地震,陛下讓戶部拿一百萬兩銀子給太子殿下去救災。你們將銀子準備一下,再尋一下購買糧食的大戶,購買一批糧食和藥物送過去,采購的價格到時候給我過目。”
本以為會遇到推三阻四,但兩個侍郎都一口答應了下來,但跟崔元慶說了一個情況:“崔尚書,今年各地的賦稅還沒完全收上來,戶部盈餘不多,撥了一百萬兩,就只剩二十來萬兩的結餘了。您看,這一百萬兩要不要分批次撥下去?這樣可緩解戶部銀錢緊張的困局。”
畢竟這麽大個朝廷,哪哪都是花錢的地方,保不齊什麽時候又要花銀子,戶部賬上銀錢太少,萬一陛下哪天下旨要花錢,拿不出來就要頭痛了。
所以郭富就弄出了這種分批撥款的方式,以緩解戶部的資金太緊張的問題。現在臨近秋季,秋收後,各地的田賦會相繼收上來,再過個一兩個月,國庫會寬裕很多。
而救災,這麽多銀子拿過去,也不可能一口氣就發放了。買糧,補貼災民,都得一步一步來,他們打的就是這個時間差。
但崔元慶擔心耽誤了太子的事,再加上剛上任,經驗不夠豐富,開口便拒絕了二人:“不用,先將這一百萬兩銀子準備好,回頭太子殿下出發,由禁軍一道押送過去,安全又省事,省得還要跑第二趟第三趟。”
這是個很好的借口。
兩個侍郎對視一眼,知道崔元慶是太子的人,便沒再多勸:“是,大人。”
物資籌集的事異常順利。
太子一系,千防萬防,就防著晉王那邊的人從中作梗,延誤太子救災的時間,可想象中的各種阻攔並沒有出現。糧食、藥材都是按照正常的市場價采購的,兩天就采購完成了。
三天後,太子帶著袁詹事和一萬禁軍以及數百車糧食、藥材,還有工部的幾名官員,從京城征集的幾十名大夫,浩浩湯湯地奔赴利州救災。
為辦好這趟差事,太子讓隊伍日夜兼程,只入夜後稍微休息幾個時辰,天蒙蒙亮,勉強能看到路了就繼續出發,一路上隊伍都是歇在野外。
五天後,隊伍總算到達了利州。
站在利州城下,看著利州高達七八丈高的城墻竟坍塌了一角,城門上方“利州”二字像是被一只強硬的大手撕裂成了兩半,“州”字中間的三個點都一分為二,露出一道尺餘長黑洞洞的縫隙時,太子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。
“這就是地震嗎?”太子驚嘆地問道,真是宛如有神力。
袁詹事看著破敗的城墻,憂心忡忡地說:“殿下,只怕城內的情況更糟糕。您先在城外紮營等著,由臣帶人進去看看情況再說吧。”
太子心裏有些打鼓,因為城門上方的石墻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,看著就像是隨時都會坍塌一樣,出入城門下方都要揪著心。但他出發時就下了決心,這次一定要好好表現,認真救災,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績給父皇,給全天下人看,他身為太子,做得並不比晉王差。
這才一到災區,連城都不敢進,傳回朝中,父皇怎麽看他,大臣們怎麽看他,晉王會怎麽看他?
他丟不起這個人。
太子深吸一口氣說:“不用,我與你一道進去。這都是大景的子民,他們在受苦受難,我身為儲君,深得父皇信賴,特遣我來救災,我豈可躲在城外獨自享福?我要與利州百姓在一起。”
這話說得端是慷慨激昂。
袁詹事雖有些擔心,但想著他們這麽多人保護太子,只要小心些,別去太危險的地方,應也無恙,便連忙高呼道:“殿下愛民如子,實乃利州之福,大景百姓之福!”
下面的人跟著高呼,聲音一道高過一道,非常有氣勢。
聽著這激昂的聲音,太子臉漲得通紅,感覺自己走對了這步棋。
為表示與民親近,他下了馬車,徒步走進了利州城。
但一刻鐘後,太子心底就隱隱生出了後悔之意。
城內的情況比在城外看到的還要糟糕數倍。
利州是地震的中心,城中房屋倒塌過半,道路被阻塞,無數的百姓被壓在了殘垣斷壁下方,還有些百姓被救出來,安置在城中的空地上搭建的帳篷中。
但因為缺醫少藥,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,不少人的傷處化了膿,甚至是腐爛了,帳篷裏發出一陣陣的惡臭,混合著血腥味,汗味,差點將人熏暈。
太子不好掩鼻,咳了兩聲,面色難看地說:“就讓他們都躺在這裏嗎?”
“臣利州知府任安見過太子殿下,朝廷的救援總算到了。”一個臉灰撲撲的,身上的袍子已經裹成了泥色,還瘸了一條腿的黑瘦男子被人攙扶過來,跪下激動地說。
太子皺眉看著他:“你就是利州知府?你的腿怎麽了?”
任安苦笑:“臣的腿是在地震中被掉下來的橫梁給砸斷的。殿下,目前臣已經統計出了利州城內大致的傷亡數目,請您過目。”
任安將一本沾滿了灰塵,還有幾滴幹涸血跡的冊子遞給太子。
袁詹事到底是跟了太子多年,一眼便瞧出了太子很不適應這個環境,忙道:“外面開闊光線好,任大人,咱們出去說話吧。”
這才將太子解放了出去。
出了帳篷,袁詹事很會做事,讓人找來兩張椅子,請太子和任安坐下,然後才討論起了災情。
利州是中等規模的州府,城內百姓有十餘萬人。這次地震因為發生在半夜,太過突然,城中房屋又比較密集,因此損傷特別嚴重。目前幸存者只有七萬餘人,其中還有重傷員近一萬名,輕傷員近兩萬。
找到死者屍體五萬多具,大概還有一萬多人不知所蹤。
就連利州府衙也在這次地震中坍塌,府衙的衙役也死傷了三分之一左右,人手嚴重不足。
這陣子任安都是拖著病體,親自組織安排衙役和幸存者挖掘房屋、救人。
現在城中之所以還沒亂起來,是因為任安帶人挖出了一個糧鋪的倉庫,找到了一批糧食,這才不至於讓百姓們挨餓。但每人一天粥,也快用完了。
幸虧太子帶著糧食過來了,不然他真不知道該怎麽辦。
太子聽完後,讚許地點頭:“任大人,你做得很好。如今我們來了,你好好養傷,利州城的事就交給我們。”
說完,看向袁詹事。
袁詹事立即道:“殿下,我這就安排人員給幸存的百姓施粥,並安排大夫去救治傷員。禁軍這邊,派出一半的人手去清理城中的殘垣斷壁,盡快將城中的道路疏通,餘下的,再安排兩千人跟工部的官員一道商量修覆城墻的事。您看如何?”
太子含笑點頭:“就這麽安排吧。”
太子帶來的人很快就在利州城行動了起來,安撫災民,救治傷員,修覆疏通道路等等。
見一切都走上了正規,袁詹事也松了口氣。
太子雖心底有些嫌棄利州城的環境太糟糕,哪兒都是殘破坍塌的房屋,時不時地都能在墻壁木頭上看到斑斑血跡,但他也清楚這樁差事對他的重要性,哪怕裝裝樣子,也要好好做。
因此,他一直壓下了心裏的嫌棄,坐鎮城中,親自主持救災儀式。還與災民同吃同住了兩天,當然,他晚上還有燕窩粥的宵夜,住的也是單獨的帳篷,鋪上從京城帶來的波斯毛毯,蓋上蠶絲錦被。
只是太子這好表現沒能堅持幾天。
因為三日後的一天,利州忽然發生了餘震。
當時正值傍晚,霞光滿天,城中百姓和救災的禁軍、附近幾個州縣來的救援人員勞累了一天,都坐在空地上用晚飯。享受一天中難得的安寧時光。晚飯是一碗雜糧飯,做事的人吃的是幹飯,沒做事的吃的是摻了雜糧的粥。
忽的地動山搖,打飯人手裏的顛勺一抖,都來不及反應,面前裝粥的大缸劇烈震動起來,晃得倒了下去,一缸子熱粥潑了一地。
利州百姓已有了經驗,不知誰喊了一聲“地震來了”,無數的人跟著大呼,地震來了,然後抱著頭,就地躲在空曠的地方,以免被震倒的房子、木頭等砸中。
太子白天的時候一直在城中視察,剛回來,坐在帳篷中小憩,忽地感覺身下在劇烈地晃動,然後外面就傳來了驚呼,他睜開眼,便看到帳篷一角那個裝有他衣物的木櫃子往他這邊傾斜下來,跟他的衣服擦過,差點砸到他的腦門。
太子大驚失色,倉皇地跌下椅子,連滾帶爬地狼狽地往外撲,正巧跟外面聽到動靜跑進來救他的侍衛碰了個正著。
這場餘震持續的時間並不長,連半炷香的功夫都沒有就停了下來。
但太子已經嚇得臉色煞白,渾身發抖了。
袁詹事將其扶了起來:“殿下,殿下,您沒事吧?”
太子望著面前東倒西歪的帳篷,心有餘悸地問:“這……這就是餘震嗎?”
袁詹事知道太子嚇到了,安撫他:“殿下,據書上記載,餘震通常都不會比地震更嚴重的,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較短,不會有大礙的。”
這還叫不嚴重?那什麽樣才叫嚴重?
太子感覺自己的心臟都要跳出來了,手死死抓住袁詹事的手,結結巴巴地問:“這……餘震還會來嗎?”
這種事袁詹事哪說得好。
他苦笑道:“這不好說,書上記載,最多的是兩百年前的真州地震,餘震斷斷續續一年多才漸漸消停。但大部分地方不會持續這麽久,可能數月,餘震就減緩,乃至消失。”
數月?一想到這種事很可能還要三天兩頭的發生,太子就覺得有些窒息,恨不得馬上回京城。
見他雙手抖個不停,臉色青白,袁詹事舊事重提:“殿下,如今利州城內的局勢已定,不若您到城外三十餘裏的依山鎮坐鎮,依山鎮不知什麽原因,災情相對較輕,餘震的影響也小一些,而且距利州不遠。每日臣將城中的一應事務整理成冊,向您匯報,有大事拿不定主意的,也請殿下定奪。”
說白了,就是讓太子出去躲一躲,遠離震中這最危險的地區。反正具體辦事的都是他們這些下面的人,也無需太子出面。
這次太子一口就同意了:“好,城中之事就有勞詹事了。”
太子一晚上沒怎麽睡,次日趕緊出城去了依山鎮。
救災的事幾乎由袁詹事統領,在利州的情況稍微好轉後,他又去了一趟臨近受災比較嚴重的兩個州府。
半個月後,各地都逐漸穩定了下來,餘震的頻率和震動的強度都慢慢減弱,太子終於從依山鎮走了出來,挨個走訪受災的府縣。
漸漸的,三州陸續傳出了許多太子深入災區,與災民同吃同住的事跡,還有許多百姓感恩太子的橋段。
這些傳言真假參半,不少誇大其詞。
普通百姓聽了肯定是深信不疑,因此在太子出行時,遠遠的,一個個都心悅誠服地跪下感恩戴德。
太子第一次受到百姓如此的熱情相待,心裏也很高興,便聽之任之,甚至還有意無意地讓身邊的人散播他愛民如子的事跡。
本來他這次出來辦事就有立功造勢的意思,若立了功,吃了苦還藏著掖著又有什麽意思?袁詹事也對此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甚至暗中派人推波助瀾。
一時之間,太子的事跡傳唱三州,甚至往外傳播,不少州府都聽到了這個消息。
等到十月中下旬的時候,劉子岳都聽說了這個事。
他第一反應就是覺得這事不大對:“黎大人,你從哪裏聽說的?”
利州距南越雖沒有京城那麽遠,但也不近,消息都能傳到他們耳朵裏,可見這事只怕是全天下都知道了。
黎丞道:“好像是來廣州的商旅說的,現在還有茶樓的說書先生將這編為段子,吸引客人呢。殿下好長一段時間沒去茶樓,才不知道這事。”
見劉子岳還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。
黎丞正色問道:“殿下可是覺得這事哪裏不對嗎?”
劉子岳嘆了口氣:“你讓人去找最初傳出這些流言的商旅打聽打聽。”
他倒不是懷疑太子,只是救災這種事,真的不好做,尤其是在這交通、通訊極不發達,又缺乏各種器械的古代,救災的進程勢必是緩慢的。
災區百姓現在哀悼親人,挖掘財物,為未來的生計發愁都來不及,哪有那麽多功夫給太子歌功頌德。
即便是太子在這次救災中表現得極為亮眼,依照古代的這種傳播速度,他的好名聲也不至於這麽快就傳到南越這麽偏遠的地方。
黎丞當即派了人去打探幾個商旅的口風。
結果得到的消息卻是,那幾個商旅已經離開了廣州。
“這麽快?”劉子岳問,“他們來廣州幾天,做什麽買賣的,都賣了些什麽,買了些什麽?這事你若是不好查,交給池正業。”
廣州商會幾乎掌握了廣州大半的商品交易。只要對方交易,那幾乎逃不開廣州商會的眼睛。
黎丞應了下來:“臣已經派人去查他們到達的時間和離開的時間,現在便讓池正業查他們都做了哪些買賣。”
兩天後,事情查清楚了,說意外也意外,說不意外也不意外。
這三名商賈在廣州並沒有進行任何的交易,來的時候說是要采購一批白糖,但走的時候,三人只帶了兩只裝行禮的箱子,並未采購任何物品。
而且他們是十月七號抵達廣州的,只呆了四天,十月十一就離開了。
這下黎丞都懷疑對方的來歷和目的了。千裏迢迢過來,說是做買賣,卻什麽都沒交易,只呆了三四天就離開了,做生意更像是個幌子。
“他們故意跑到咱們南越來宣傳太子的事跡,這是想幹什麽?這麽做對他們有什麽好處?”黎丞萬分不解地說。
劉子岳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:“莫非太子想利用這種方式,宣傳他的好名聲?借此在聲勢和民心上壓過晉王?”
黎丞一想還真有可能:“也許吧,太子不一直挺忌憚晉王的嗎?只是他就不怕被戳穿嗎?”
畢竟真的假不了,假的也真不了。真是造假,肯定會有人知道,若是被晉王找到了證據,捅到皇帝面前,對太子可不是什麽好事。
太子心眼雖小了點,為人高傲了些,但還不至於如此糊塗。
劉子岳輕輕搖頭說:“只怕不是,搞不好是晉王弄的。”
晉王前面急流勇退,劉子岳是不信的。男主怎麽可能如此輕易就放棄。
“可惜咱們離京城太遠了,不然可以派人打聽打聽。”黎丞說道。
這話點醒了劉子岳,他說:“我這就寫封信快速送到京城,交給陳大人。他現在肯定發現了異常,若真是晉王做的,他必然有所察覺。另外,寫封信去問問封州、並州等地有沒有聽到風聲便知道了。”
封州、並州那邊十天後傳回來了消息,果然,這些州府也有了關於太子救災、愛民如子的傳言,這分明是有人刻意宣揚此事。
劉子岳這下肯定了自己的猜測:“這肯定是人為的,大概率是晉王,小概率是太子,當然也不排除另外有人從中渾水摸魚的可能。”
黎丞聽了這話有些急:“殿下,那咱們該怎麽辦?”
劉子岳輕扯嘴角笑了笑:“我們能怎麽辦?只能等消息了,只怕這次太子的處境不大好。”
嘴裏說著什麽都不做,但劉子岳還是讓人將這個消息悄悄送給了李安和。
現在庸郡王被關在府中,李安和的消息不一定有那麽靈通。這事若真是晉王搞的鬼,也可通過李安和,讓庸郡王攪和進去,不讓晉王如意。
想必現在滿心憤怒,對誰都仇視的庸郡王很樂意破壞兄弟們的好事。
南越這邊的情況還算一般,到底是天高皇帝遠,太子這事傳了幾天便逐漸沒了熱度,說書先生又提起了其他的新鮮事。
但利州、康州和貢州,以及相鄰的數州,關於太子的事跡那可是越傳越離譜,到後面已經將太子誇成了從古至今最為優秀和愛民的儲君。
更甚者,三州百姓還自發地給太子立了生祠,塑了雕像,焚香祭祀,為他祈禱。
太子的威望一時間達到了頂峰。
對於這種情況,袁詹事察覺到了反常,派出人去暗查,但卻沒發現什麽端倪,這些事好像都是百姓自發組織的,他們是發自內心地感激太子。
“袁詹事,你未免太小心了。當初晉王平息了江南之亂,當地百姓不也十裏相送,還送了他牌匾等物。”太子覺得袁詹事有些大題小作。
這次救災,他可比上回在江南時認真賣命多了。就是遇到餘震,也只在依山鎮歇了十來天,便又重新投入救災這事中,從頭到尾兢兢業業,甚是辛苦,他都感覺自己瘦了一圈。
因此,這些讚譽與感激都是他應得的。
晉王做事有功,都能得到百姓的感激,他為何不能?
袁詹事想想也覺得有道理,殿下這次的辛苦和努力,他們都是看在眼裏的,得此殊榮也是應當。
還是好好做好救災的工作,回京交出一份漂漂亮亮的業績吧。
京城,關於太子的事跡傳唱反而不如其他地方,只民間有些許的傳言流出,因此還沒引起太多人的警覺。
陳懷義接到劉子岳的信後大為詫異。
這事他是真不知情。而且據他所知,晉王一系親近的官員,應該也不知道。
若真是晉王所為,那晉王一定圖謀甚大,以至於連投效了自己的官員都要瞞著。
他將信又看了一遍,記住內容後燒了,然後叫來心腹,悄聲吩咐道:“你去打聽打聽,最近晉王府和傅康年那邊都有些什麽動靜,事無巨細,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,只要與眾不同,都要來報。”
心腹兩日後交了一份卷宗到陳懷義桌子上。
陳懷義打開一看,果然,傅康年最近頻繁到晉王府中議事,有時候一天去兩趟,但最近朝堂上並沒有什麽要緊事。回到府中,他總會召集手底下的管事過來議事,頻率非常高。
這明顯是在搞事啊,但卻瞞著他們。
只怕平王殿下的猜測成了真,晉王是準備對太子動手了,而且還是以一種完全出乎人預料的方式。
陳懷義燒了卷宗,讓人悄悄盯著晉王府和傅康年的一舉一動,暗暗搜集證據,靜觀其變。
果然,十天後,京城的風向也漸漸變了,街上、茶坊、酒肆到處都有人在議論太子去利州救災一事,多是誇讚居多,言語之間,還無比慶幸大景有這等能幹賢明、愛民如子的儲君。
很快,各地百姓為太子建生祠立像祈福的消息也傳了出來。
等到臘月初,太子返回京城時更誇張,從利州開始,每都一州都有無數的百姓夾道歡迎,跪地迎送,為表心意,這些百姓還拿出家中舍不得吃的好東西,想進獻給太子。
而且從利州開始,還有不少地方官員相繼上書誇讚太子,甚至是為太子請功。
這種事剛開始發生時,延平帝喜聞樂見。
太子辦事得力,深得百姓喜愛,他臉上也有光,而且能快速解決了利州這場天災,讓三州平靜下來。
但隨著這種聲勢愈演愈烈,以至於仿佛全天下的人都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時,延平帝不爽了。
他希望兒子們優秀,都是人中龍鳳,但他又不希望兒子們太過優秀,因為這樣會威脅到他的權力。
尤其是太子,這是一國儲君,他名正言順的繼承人,遲早會取代他的繼承人。
於是漸漸的,再有誇獎太子,為太子請封的奏折,延平帝臉上的笑容就勉強了許多,以至於後來聽到太子的名字他都會下意識地皺一下眉頭。
陳懷義在朝堂上親眼見證了延平帝心情的微妙變化,這下總算確定了晉王打的如意算盤。
恐怕從晉王開始放棄兵權,不再上朝開始,就在謀劃這事了。
真是好深的心機,好絕妙的算盤!
他退出來,再不露痕跡地擡舉太子,太子越蹦得高,就越容易招來延平帝的忌憚,遲早成為延平帝的眼中釘肉中刺。
到時候不用晉王動手,延平帝自然會對太子下手。
不費一兵一卒就悄無聲息地除掉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,陳懷義不得不感嘆,論心計,晉王只怕是諸位皇子中最厲害的。
但他的想法還是沒改變,克制比放縱更難,平王殿下這個優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。
只是太子若現在就倒下了,對平王殿下未必是好事。
陛下身體雖還不錯,可也是五十來歲的人了。太子一旦倒下,朝中肯定會有大臣上奏立儲,屆時晉王的呼聲必然是最高的。
晉王是皇長子,有軍功在身,平日裏品行端正,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廷,名聲都不錯。
楚王雖也是嫡子,可其性情比較陰沈,又無大的建樹,即便有錢家鼎力支持,怕也很難上位。
不過最終決定這事的還是延平帝,立嫡還是立長,還是得看他的心意。
陳懷義琢磨了許久,都沒想到什麽特別好的辦法,能夠將楚王推上去與晉王打擂臺,再多給南越一些時間。
就在這時,他卻收到了劉子岳的來信,信裏向他推薦了一個人,李安和。
知道李安和的身份和事跡後,陳懷義拍案叫絕,心裏頓時有了主意,這次讓晉王嘗嘗什麽叫黃雀在後。
臘月中旬,臨近過年,街道上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賣年禮的,城中到處都洋溢著新春的氣息。
可對比平民百姓的期許和開心,朝中的局勢卻有些緊張。
隨著太子回京日程的逼近,延平帝的心情越發地不好了,連續斥責了好幾個官員,搞得大臣們沒有要事,都不敢上奏事情,就怕撞到槍口上。
臘月十八這天,天氣晴朗,太陽高掛,救災幾個月的太子總算帶著隊伍回來了。
京城的百姓不知從哪裏得了這個消息,也是夾道歡迎,持續數十裏,連通往皇城的要道都被堵住了。
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。
有大臣聽說了這個消息,上朝時特意將這事奏稟了皇帝:“恭喜陛下,京城百姓聽說太子殿下今日要回京,無不歡慶,都自發準備今日在正陽街上歡迎太子殿下。有如此儲君,真乃我大景之福啊!”
陳懷義看了一眼這個有些臉熟,但叫不出名字的官員,很快就想起在哪兒見過對方了。
上次傅康年在街上與這人說話。
從這人站的位置來看,連正殿都進不來的五六品中下級官員,今天特意跑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